ddwfyy7313e |
Wysłany: Śro 4:14, 06 Kwi 2011 Temat postu: 我们发现第 |
|
化规律》第58页-第59页
【设计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教材中的例4以两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属于“探索规律”的范畴。教材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敏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寻学生知识的生长点。更突出的是运用了较充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巧妙引导学生举例来验证发现的规律、在练习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并能在理解和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简便计算。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过程,会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究、创新的精神
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并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1、 完成两组口算题,请你快速算出得数。
6×2= 20×4=
6×20= 10×4=
6×200= 5×4=
问:“6×200= ”你是怎样口算的?
2、 观察这2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1)第一组算式都有6,第2组算式都有4。
(2)2变成20、200.,20变成10、5。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适时板书 变, 变。
师:通过2组算式的观察,我们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积也在变。那么积的变化和因数的变化有联系吗?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板书:?)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 自主探究:
(一)“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的变化规律。
1、仔细观察第一组算式,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积又在怎样变化?
6×2=
6×20=
6×200=
(1)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
(2)请学生说说你所观察到的变化。
a.学生无序说观察到的变化。
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将题目编个号,谁能有序的比一比?
b.学生可能会说:1式和2式比 6不变,2×10= 20, 12×10=120 ,因数×10,积也×10。
2式和3式比 6不变,20×10= 200, 120×10=1200 ,因数×10,积也×10。
1式和3式比 6不变,2×100= 200, 12×100=1200 ,因数×100,积也×100
c.师引导学生回顾:在计算6×200 时,就是先将3式看成1式,先算6×2=12,因为2×100=200,所以12×100=1200,得到3式的结果。口算时我们就是在利用乘法的这种变化规律在计算的。
2、归纳规律:
师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一组乘法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化,积也在变化。它们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吗?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一下吗?
同伴交流并反馈:
调整板书: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二)“两个数相乘,buy rosetta stone,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1、刚才我们研究了第一组算式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观察比较第二组算式:
20×4=
10×4=
5×4=
问:通过第二组的乘法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1)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将你发现的规律与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2) 汇报: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板书)
(3) 你能上台来解释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根据算式解释规律,老师完善并对算式图示理解除以几的变化)
(4)师:经过大家的解释,我们发现第2组算式还真的存在这种变化规律。
2、归纳规律:
通过2组乘法算式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你能将这2种变化规律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一下吗?(调整板书)
全班完整地读一读积的变化规律,有意识的记一记。 三、 举例验证:
1、 小结:通过观察比较这2组乘法算式,我们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我们可以举例来验证一下。
2、 老师举例:
3、你也能举例一组乘法算式来验证和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四、 实际应用:
师: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的例子都验证了积的变化规律是成立的,看来积的变化规律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1、 第58页做一做。
2、 第59页第1题。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 )千米。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货车地倍。小汽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3、 第59页第2题。长方形绿地面积是560平方米,它的的宽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课后反思】:
我给学生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主动观察、讨论交流、归纳概括、验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探索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这样的探索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为学生创造了交流的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 注重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敏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寻学生知识的生长点。
片段一
创设问题情境,完成两组口算题,。
6×2= 40×4=
6×20= 20×4=
6×200= 10×4=
教师问:“6×200= ”你是怎样口算的?
以6×200的口算方法为切入点,很好的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很自然的把6×200= 和6×2= 的计算 联系起来,没有留下任何提示的的痕迹,教师精心巧妙的设计,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并且在发现归纳规律后教师把6×200= 口算方法和今天发现的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确6×200= 口算方法就是在运用积的变化规律,使学生很好的感受到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前面所学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师运用了较充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
片段二、
观察这2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1)第一组算式都有6,第2组算式都有4。
(2)2变成20、200.,20变成10、5。
师:通过2组算式的观察,我们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积也在变。那么积的变化和因数的变化有联系吗?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板书:?)
1、仔细观察第一组算式,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怎样变化,积又在怎样变化?
6×2=
6×20=
6×200=
(1)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
(2)请学生说说你所观察到的变化。
2、归纳规律:
师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一组乘法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化,积也在变化。它们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吗?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一下吗?
同伴交流并反馈:
调整板书: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刚才我们研究了第一组算式的变化规律,下面我们再来观察比较第二组算式:
40×4=
20×4=
10×4=
问:通过第二组的乘法算式,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将你发现的规律与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汇报: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你能上台来解释一下你发现的规律吗?
(学生根据算式解释规律,老师完善并对算式图示理解除以几的变化)
师:经过大家的解释,我们发现第2组算式还真的存在这种变化规律。
教师运用了较充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探究欲望。
本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从纯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所以创设生活情境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更能激发学习的探究欲望。教师设问:观察这2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问题简洁,单刀直入、直奔主题。
(2)、例4的教学分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1、什么没有不变?(观察得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2、什么在变?(另一个因数在变、积也在变)3、怎样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很好的把握了自己的角色,既不高估学生能力,也没有牵得过多,做到了收放适当。教师设问:“通过两组算式的观察,我们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积也在变。那么积的变化和因数的变化有联系吗?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教师准确的设问,让学生很自然的把因数和积的变化联系起来,避免了学生盲目的观察和思考,很好的发挥了教师引导者的功能。
(3)、学生的观察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让观察这2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学生的观察后的发言是无序的、零碎的。然后教师设问:谁能有序的比一比?让学生把1式和2式比、2式和3式、1式和3式比 ,学生的观察和发言都是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这样适时的引导,让学生获得了很好的直接经验,知道以后观察事物可以有层次,有顺序的去观察。
(4)、例4的两组算式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第一组算式是引导学生怎样观察,从无序到有序,而第二组算式让学生独立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很好的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没有机械的重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片段三、
两次让学生归纳概括积的变化规律.
乘几的变化规律的归纳归:
师问: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一组乘法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化,积也在变化。它们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吗? 归纳概括两种变化规律:
师问:通过2组乘法算式的观察比较,我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你能将上面这两种变化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一下吗?(调整板书)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这句话的概括不需要学生能完全一字不漏的说出来,大致意思说明白就可以,教师能很好的通过课前的预设调控课堂。师问:通过观察和比较这一组乘法算式,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在变化,积也在变化。它们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吗?教师的设问是让学生把刚才通过观察比较后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学生很难概括成一句话,仍然是说另一因数乘10、积也乘10、另一因数乘100、积也乘100、教师很好的因势利导,板书学生说的过程。追问:那另一因数乘3、乘5、乘20呢?积会怎样变化?学生回答说积也乘3、乘5、乘20。并且让学生再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的回答教师预设很充分,无非两种:一是有学生说另一因数和积乘的数是一样的,二是很完整的归纳了“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这样一句话。课堂上教师的驾驭和调控能力在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出来,显现了老师的教学机智。
四、巧妙引导学生举例验证,点睛之笔、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片段四:
验证规律:
小结:通过观察比较这2组乘法算式,我们发现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是不是所有的乘法算式都有这样的变化规律呢?我们可以举例来验证一下。
举例:
10×4 = 40
()×4=( )
我让学生举例以10×4为基础,开放式的举例。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思维很活跃。此环节的设计很成功,开放式的举例,难度适当,让大多数学生能够得着,并且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如学生举例
10×4 = 40
(20 )×4=( 80 ) 1
教师很灵活的处理让20不变、4变,积怎样变?
(20 )×4=( 80 )
20×( )= ( )
巧妙的处理真可谓是点睛之笔,让学生眼前一亮,深刻体会到了积的变化规律,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美。
五、在困惑点上充分预设,恰到好处的进行了拓展和延伸。
(1)“零除外”课前预设比较充分,如果出现,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rosetta stone version。学生没有质疑,可不讲,以后再出现,教师在“零除外”的处理上比较恰当,学生没有质疑,教师就没有在这一知识点上花时间,因为后面有内容会单独涉及到这一知识点。
(2)在知识上还进行了拓展,设问:小数和分数有没有这样的积的变化规律呢?要想知道的话我们以后可以像今天这样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验证的方法进一步去研究,不仅很好的沟通了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而且很好的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交给了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授之以渔“是这节课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六、练习设计充分体现了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片段五:
应用规律:
师:同学们列举了这么多的例子都验证了积的变化规律是成立的,看来积的变化规律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1、 第58页做一做。
2、 第59页第1题。货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4小时可以行 ( )千米。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货车地倍。小汽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 )千米。
3、 第59页第2题。长方形绿地面积是560平方米,它的的宽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更体现出这一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本节课最后运用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将课堂与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在解决问题的两道习题中,积的变化规律运用很好的体现。时间不变,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变化;长方形长不变,面积随着宽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并且做一做练习设计的调整效果很好,呈现方式的改变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积的变化规律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我谈谈的几点想法:
1、评价语言有些地方不够到位,也不及时;如:在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变时,没有很好的及时规范学生完整的表述怎样变化的,也就是忽视完整的表述变化的前提(一个因数不变),language rosetta stone,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位同学在比较6×2= 、6×200=时,很完整的表述了变化的情况,没有抓住学生的闪光点给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再如:应用解决问题时、两种方法可不去评判哪种方法更简便,但要对学生出现的方法给予客观的评价,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
2、交流讨论的环节没有,需要调整;在观察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对于有困难的地方,要留有时间让学生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讨论交流中来。
3、规律的概括时没有很好运用课堂生成的资源,比较可惜。如说另一个因数乘10、100、积也乘10、100,那乘3、、5、20呢?可以和学生一起验证一到两个,更能让问题明朗化,效果会更好;
4、做一做的呈现方式的改变很好,但没有用好用足,需要进一步调整。
5、应用积的变化规律的两道生活解决问题,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分析,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如果在课件上利用数量关系做支撑,直观的去比较分析,并把时间不变、速度和路程的变化、长方形的长不变、宽和面积的变化和今天学的积的变化规律联系起来,这样准确直观的引导学生去分析,效果会更明显。 |
|